“问得好!各位请跟我来!”这个问题无疑正好给了乔志亚一个深入介绍项目现状的机会。
很快考察团便跟随乔志亚来到了数百米之外的昌化港火车站。当然了,目前这地方还仅仅只是规划中的火车站,并没有修建站台或是候车室之类的设施,但去过多次三亚的商户代表们却很快就辩识出了这地方的实际用途。
“这儿有铁轨,是海汉火车啊!”很快就有人从这特殊的路基和轨道辨认出了这里的真实用途。
“没错,这就是我们目前正在进行的交通线建设计划,这条轨道交通线将直通我们今后在内陆所开发的矿坑,铁矿石会通过这条运输线从山里不断地运送出来。”乔志亚大声介绍道:“有兴趣乘坐的人,稍后可以乘坐火车往东行进大约六里路,这是我们目前已经通车的范围。”
然而这个邀约的反响寥寥,有人接话到:“这里的火车可与胜利港一致?”
乔志亚点点头示意,那人又道:“那在下还是选择走路或者坐轿子去看看情况。”
外地人到胜利港必做的一件事,就是去乘坐没有牲口拖动却能自行移动的海汉火车。然而被煤灰吹了一脸之后,极少会有人愿意再去乘坐第二次。除非是收到海汉人邀请的贵客,才能有资格与海汉人一同乘坐全包裹的高级车厢。而昌化港这地方连火车站都还没建起来,可想而知这里并不会有什么高级车厢可供商户代表们乘坐。
果然不多时,远处便隆隆地驶来了一列火车,车头后面拖着的三节车皮别说全包裹,连半包裹都说不上,完全就是在底盘上装了几个铁轱辘轮胎而已。这趟回港区的列车上并没有装载任何货物,而是三百多刚从工地换岗下来的民工,至于这些民工在乘坐火车之后的脸色,基本就只能用黑成碳来形容了。
看到这些民工窘迫的模样,所有人都打消了乘坐这列火车去工地前方看看的念头。乔志亚见状只好取消了这个行程安排,并表示第二天会找好其他的交通工具送商户代表们去查看工地。当然以本地的条件来说,乔志亚能找到其他的交通工具顶多也就是牛车的水平了。
考察团在昌化当地待了五天时间,验证了海汉前期在这里所投入的巨大财力。数千劳工已经在这里埋头工作了三个月,海汉人甚至还想方设法将巨大的钢铁火车头运到了这里来,而为此修筑铺设的轨道已经长达近十里,并且还在以三天一里的高速度向内陆继续延伸。无论从哪个方面看,海汉人都已经为此这个项目下了血本,商户代表们对海汉所做出的各种宣传和承诺也有了更为真切的认识。
在此期间陶东来和昌化本地官府代表也联袂出席了一次情况说明会,以表明这里的项目是已经得到了大明朝廷的认可和支持——如果把总肖老三可以代表大明的话。
肖老三自己倒是并不排斥海汉的这种宣传方式,甚至还有那么一点小小的窃喜在心头——没想到我肖老三也有代表朝廷的一天!
严格意义上来说,收了乔志亚二百两银子的肖老三并没有资格代表朝廷,甚至连代表昌化官县衙都还不行,更何况铁这东西跟盐一样,应该是由国家控制其专卖权,海汉这么做根本就是违法之举。
不过在场的商户代表们倒并不在乎这个名义上的东西是否说得通,他们想确认的仅仅就是海汉人是否已经摆平了本地官府,至于谁代表本地官府出面表态,是驻军指挥官还是县太爷,那并不是问题重点——这个人已经得到了海汉的信任和支持,那才是确认事实的凭证。
至于说海汉在这地方开发铁矿会违反大明律法,这个问题就更没人在乎了。这些跟海汉合作密切的商家,有哪一家没有转卖过海汉私盐?没有走私过海汉军火?没有依靠海汉在大陆沿岸设立的港口来逃避赋税?能有大把银子进账,谁还在乎国法不国法的,现在的情况就是守海汉人的规矩有大钱赚,并且他们也有足够的实力来守护自己的产业,只要不是傻子都知道该如何选择。
商户代表们带着海汉商务部发放的辛苦费和价值不菲的纪念品,高高兴兴地离开了昌化港返回大陆。如果没有别的状况,这些商户代表背后的大股东们很快就会行动起来,以各种方式招揽移民送往三亚,以此来换取在琼西铁矿项目中投资债券的资格。至于实际能获得多大的好处,那就真得各凭本事,看谁能弄来更多的人口了。
随着昌化项目的顺利进行,乔志亚这个临时主管也因为在此期间的优异表现而顺理成章地被执委会扶正。而乔志亚所管辖的区域和人口,在所有驻外机构中排名第二,仅次于安南黑土港。不过最近执委会已经放出风声,会在年底前对安南的管理部门进行机构调整。
这个调整倒不是因为当地的军政主官出了什么问题,纯粹只是因为原有的机构设置已经无法对目前在安南的租界实施高效的管理。从最北端的黑土港到最南端尚在规划之中的岘港,距离已经远远超出了海汉执委会所要求的地方治理机构职能。虽说可以通过电台互通消息,但实际的工作中,相隔千里已经很难再实现有效的管理。拆分安南地区的管理机构,就成为了当下一件必须要做的事情。
按照执委会的设想,今后安南地区至少要设置南北两套领导班子,以争江横山为界,早期的三处租界为北方所辖,南方四处新港则将划为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