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岩屹立的一个人,只剩下玉山将崩的形销骨立。世人重英雄,爱英雄,惜英雄,亲眼看着大半版图划归晋枢机旗下,骨肉兄弟一夜之间就变成了楚人,拜新君,换年号,仿佛才一日,却似已千年。再看着眼前国家瓯缺,战神倒下,星辰陨落,英雄悲情,谁还能真的怪责他。

更令商承弼担心的是朝野民间暗流涌动,“若不是皇上贪恋美色,纵虎归山,怎么会有今日之败?”更有甚者,晋枢机连面都没露,商承弼就打了退堂鼓,“皇上是被这妖孽迷住了吧,莫不是要将这剩下的半片山河也拱手相送?”

民间的声音很快传到了朝野之上,靖王军败得惨烈,至少能说是血战失守,皇上您兴师动众地绕了一圈,几十万大军出去,折损了两万人您就回来了,大战都没对上一场,碰上这重华公子,可是短兵不敢接啊,输了是罪,那不战而逃,要怎么算。

商承弼自己满身筛子,问责起商衾寒来,自然少了几分底气。

这就是历来帝王御驾亲征群臣们都要苦谏的原因,你可是皇帝,天子,天子出战,只许胜不许败,否则,君威何在,国威,又何在?

这次出征,商承弼的威信降到了极点,他素来暴虐,可是,那些跳着脚大骂他是桀纣再生的人也得承认,此人雷霆心机铁腕手段,谁都不敢掠其锋缨。你以霸道治国,自己就要有足够的底气才行,大军在手,乾纲独断,即使旁人有怨言,也得盘着卧着。可这一次几十万大军御驾亲征无功而返,连一个小小的凤凰山都没打下来,还连江北四郡都丢了,商承弼折损地岂止是这大江两岸的沃野丰地。

晋枢机比他更懂得这个道理,因此对收服的土地更加苦心经营,不改制、不易服,轻徭薄赋,休养生息,将原梁人与旧楚人一视同仁,是真正的励精图治,爱民如子。如今正是秋收时节,晋枢机令下,没有什么比不误农时谷粮入仓更为重要,一场大战,本已耽搁了不少,但好在晋枢机在收服四县时已积累了不少经验,命玄袍亲自驻守,请族老耆宿出面,分门分户,有条不紊地抓住最后时机,总算没有糟践太过。

晋枢机治平极为公道,尤其是归附来的土地生民,以德相抚,赋税也轻,念及大战损耗,贰拾税一,有时候两个村子,不过一个界碑的距离,大楚的税比大梁要轻上许多。于是,邻县的许多大梁百姓往往向楚国之境逃来。

晋枢机着意安抚,只要肯投奔的,不仅一体相待,更驻军保护,如此一来,投奔而来的逃民更多。以至于出现了大梁百姓尽皆离乡奔楚之举,晋枢机不费一兵一卒,在当地百姓的帮助下,玄袍长驱直入,将版图又向北推进。

冬青(2)

梁军与楚军两下僵持,就捱到了那一年的冬天。大楚除了占大江两岸外,向北拥有四郡十一县,另外,赫连傒铁蹄踏入居庸关,大梁整齐的版图变得犬牙差互。

比起明明白白失去的版图,另外一件事更可怕。那就是,大江南北富庶,原是大梁赋税重地,如今,失去了半壁江山,国家却急需积蓄粮草以备战乱,上面征粮的命令下得急,下面的小吏自然节节相逼,老百姓的日子更难过了。

就在这个时候,晋枢机的大楚突然下令,可以用废票换米,所谓费票,就是曾经比金子还硬的通达钱庄的庄票,大梁这边自将卫家家产抄没,便对这通达钱庄发行出去的庄票吞吐不明,没人说认,也没人说不认。因卫氏谋反一案牵涉到靖边王和皇上之争,因此,这出牵连日久的大案竟这样无声无息地过了。老百姓日子难过,手里的银票还换不成钱,民怨可想而知。这时,晋枢机宣布可以废票换米,于是,大梁与大楚仅仅一河之隔的常悦县变得炙手可热起来。

更可怕的是,当年通达钱庄开遍南七北六十三省,分号遍及全国,又背靠靖边王,可说是整个垄断了大梁,这银票,不止老百姓手里有,官员手上更多。但晋枢机那里能换的米是有限的,因此,守城官兵勾结,封住了常悦,老百姓各个过不了河,稗官小吏却天天去河对岸换米——真正的高官眼睛看得很准,靖边王虽经一败,但依然不可小觑,只要商衾寒不倒,手里的庄票就是奇货可居,更何况他们另有财源,庄票被扣虽受大创,却不伤筋动骨,不如小吏这般换米换粮的急切。

可是,老百姓眼里,自己家的口粮被这群天煞的强没入库,没米下锅了想用废票去换,他们居然封了河,还有一群街头混子和官差勾结,专门借此发财,这边收了庄票,那边换了米来,却只以晋枢机所给的三分之一换给百姓,随着天气渐冷,换米的数量变成了四分之一,甚至五分之一。老百姓手里能有多少积蓄的庄票,被他们如此巧取豪夺,很快,就既没有粮又没有钱了,毕生积蓄耗尽,这可不是真正的官逼民反。反正大梁的百姓做反贼也做出经验来了,想想之前高举反旗的人,如今在大楚庇护之下,不知过得多好,甚至最初起兵的农民,现在还升成参将了。就隔着一条河,凭什么人家吃干的,咱们连稀的都喝不上。

于是,大楚大梁在大处相安,小有摩擦的两个月后,常悦百姓因为废票换银岸,再次揭竿而起。

晋枢机早为这一天做好了准备,河对岸反旗一竖起来,这边的玄袍就将前来换米的小官小吏和这些日熟面孔的地痞流氓一起扣下,一百余人,压在河对岸,那边大梁的


状态提示:第207节--第3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
http://www.520dus.com/txt/xiazai18763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