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佾第三》里的内容基本上都和礼制有关,除了之前重点讲过的反面教材季氏以外,还有一大批人奋勇争先地违背礼制!
要知道,孔子的毕生愿望就是恢复礼乐教化,以重现周公时代的平安岁月,使得天下万民能够安居乐业。
所以,在礼坏乐崩的春秋战国之交,可怜的孔夫子屡屡遭到挑衅。
为了更真切地呈现出当时的社会风气,也为了让大家更深层地体会孔子遭到的压力,今天,我们再来看相关的两则内容。
子曰:“禘自既灌而往者,吾不欲观之矣。”
——《论语·八佾第三》第十则
孔子(捂着脸):“禘祭,从‘既灌’这个环节往后,我都不愿意看下去了。”
感觉最后一句用粤语说更带感,注意拿捏好三分无奈、七分鄙夷的语调——“真系冇眼睇咯!”
首先,跟您解释一下“禘祭”是什么活动。
在《礼记·祭法》中有相关记载:“殷人禘喾而郊冥,祖契而宗汤。周人禘喾而郊稷,祖文王而宗武王……七代之所以更立者:禘、郊、宗、祖,其余不变也。”
上古至夏商周三代在祭祀方面有四个大型活动:禘祭、郊祀、宗祭和祖祭。其中禘祭排在首位,可见其重要性。
禘祭,是古代帝王祭祀始祖的大祭。
注意哟,这里的“始祖”是指同一血脉的家族认可的源头祖先。
我们回到文本进行详细说明:周人禘(名词作动词)喾而郊稷,祖文王而宗武王。
众所周知,周朝奠基者是周文王,您找找文王的位置在哪?没错,“祖文王”的意思是周代的祖祭祭的是文王。
而我们今天的主角“禘祭”祭的是谁?
答案是:喾!
这人是谁呀?我咋不知道他呢?这字儿咋读呀?
或许很多看官已经满肚子疑问了,甚至有心人还能发现:这《礼记》上商朝和周朝的禘祭对象居然都是喾!这个喾是何许人也!
哈哈,请您拿出rap的感觉往下读,问题的答案全都在里面。
喾/他有个酷酷的读音/请跟我一起念“ku”!
姓姬名俊高辛氏/住在商丘某一户。
三皇五帝排第三/黄帝是他曾祖父。
束发之年佐颛顼/聪明能干人皆慕。
而立之年登帝位/顺天爱民两不误。
你问/他因何作两代始祖?
正妃有子周祖弃/次妃生子商祖契。
子孙争气创佳绩/后世黎民甚欢喜。
(一纯原创打油诗)
所以,您知道为什么商朝和周朝的禘祭对象居然都是喾了吧?
人家不仅治国厉害,连生孩子方面也毫不逊色:生的嫡子弃(后稷),是周朝姬氏始祖;庶子契,是商朝姒氏始祖。
喾的传奇人生就介绍到这里,一纯正努力地把正题扯回来,咱们继续说“禘祭”的事情。
孔子不是说都没眼看禘祭了嘛,一纯觉得这里面有两层因素导致孔子没眼看:
第一、《论语》原文说孔子没眼看的部分是“禘自既灌而往者”——“从禘祭的‘既灌’这个环节往后”。
既灌,一般认为是祭祀中第一次献酒的那个环节。
禘祭,作为一个大型祭祀活动,其中的环节应该挺冗长繁杂的,即使我们无法得知祭祀的详细流程,但我们可以根据现在祭拜祖先的大致环节推测,无论洒酒是第几个环节,首先都应该先献上祭品。
这里孔子说从“洒酒”开始往后就没眼看,不免引人浮想联翩——说不定是没注重献给始祖的祭品,反而一味向始祖祷告索要,这样的话太不尊重始祖了。
当然,第一点推测只是我们的猜想,但是,接下来的第二点可就绝对有证据可依靠了。
第二、禘祭是只有天子才可以主持的,而孔子却对此很不满,可见恶性事件又来了——有人逾礼!估计又是野心勃勃的诸侯之流干的好事。
据《礼记》记载:“王立七庙,一坛一墠,曰考庙,曰王考庙,曰皇考庙,曰显考庙,曰祖考庙……诸侯立五庙,一坛一墠。曰考庙,曰王考庙,曰皇考庙。”
古时候,阶级很明确,无论什么事情物品都有数量限制,祭祀也一样。
为方便大家理解,我给大家列个祭祀权利示意图,您就能直观了解天子和诸侯等级的差别了:
通过比对各阶级的宗庙祭祀规定,我们得知只有天子配有祭祀始祖的权利,那么自然禘祭也是只有天子可以主持的了!
对此,孔子的态度也是很明确的:
或问禘之说。子曰:“不知也。知其说者之于天下也,其如示诸斯乎!”指其掌。
——《论语·八佾第三》第十一则
有人询问孔子关于禘祭的规定。孔子说:“我不知道。知道这种规定的人,对统治天下来说,就像这样容易了!”(一面说一面)指着他翻转的手掌,意思是易如反掌。
孔子的这种回答表明了自己的立场,他永远是站在周礼这一方的,同时他也表达了对逾礼者无声的谴责。
更准确的说,他永远站在人民的这一方!
孔子之所以那么渴望恢复周礼,不过是看到了周文王统治时期百姓安居乐业,因此固执地认为实施周公的那一套就能使天下安定,虽然后世人或许认为这一种固守没能解决实际问题,但您只要看着孔子维护礼乐的言论行为有多少,就能明白他爱天下众生的心究竟有多深沉!
毕竟,逾礼的人不就是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