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门弟子大概是以为孔子跟管仲不对盘,于是也说起了管仲的不足!一纯坏心眼儿地想这些家伙不会是潜意识里想讨好孔子吧,什么“朋友的敌人是敌人,敌人的敌人是朋友”的闺蜜信条,十足小女生的友谊模式啊!
子路曰:“桓公杀公子纠,召忽死之,管仲不死,曰未仁乎?”子曰:“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管仲之力也。如其仁,如其仁!”
——《论语·宪问第十四》第16则
子贡曰:“管仲非仁者与?桓公杀公子纠,不能死,又相之。”子曰:“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岂若匹夫匹妇之为谅也,自经于沟渎而莫之知也。”
——《论语·宪问第十四》第17则
子路和子贡这俩货是出了名地拥护夫子,不怪我想歪啊!情理之中意料之外的是,我最爱的子贡也伙同傻大个来非议管仲,实在想捂脸,偶像也有年少轻狂的时候啊!
先补充一段历史背景,虽然90的看官对此都清楚得很。
齐襄公时国政混乱,有两个儿子各自出逃。
公子小白(齐桓公)阵营:鲍叔牙。
公子纠阵营:管仲、召忽。国内公孙无知自立为君,次年被杀。
小白和公子纠闻讯分别从莒国和鲁国赶回齐国。
管仲带兵截住小白,一箭射中其带钩,小白假死,趁公子纠安心不备,火速回国登基。
齐桓公登基后立刻伐鲁,鲁败。鲁人杀公子纠,召忽自杀,管仲被囚,后因好友鲍叔牙请求,桓公非但没杀他,又拜他为相。
系统提示:“叮叮——资料补充完毕。”
子路和子贡问的问题归结起来是同一个意思:同为公子纠老师的召忽自杀身亡,而管仲却不随少主而死,最后还做了杀害旧主之人的臣子,这难道不是不仁不义吗?
出乎咱们意料的是,孔子竟然做起了管仲的辩护律师。
孔子在回应子路的时候,以子路感兴趣的兵事作为切入点:“桓公多次召集起各国的盟会,不需动用一兵一卒,都是管仲在出力啊。这就是管仲的仁德,这就是他的仁德!”
嗨,您道孔子为啥不挑管仲的刺了吗,礼乐固然受孔子重视,但是设礼作乐为的是什么?为的是使社会稳定,百姓安居乐业啊!
春秋各国纷争已久,齐桓公的出现,使得动荡格局趋于稳定。而正是因为管仲的改革,齐桓公才能成就霸业,也间接地造福了百姓。
所以孔子连声感叹:“如其仁,如其仁!”
对着比子路更聪颖的子贡,孔子把话挑得更明了:“管仲辅佐桓公称霸诸侯,一举匡正天下,到了今天老百姓还依旧享受着他的福泽庇佑。如果没有管仲,我们恐怕已经披头散发、衣襟左开,变成蛮夷之人了。(管仲这样的英才)哪能像普通百姓那样恪守小节,在小山沟里自杀,而谁也不知道呀。”
哇!这番话说出来,管仲听到了大概也很欣慰吧。
很多人对孔夫子的印象就是“死板迂腐”,一纯再怎样费尽嘴皮子为夫子正名也没用,想必这一段话摆出来就是最好的正名了。
孔子自己是一个恪守礼节的人,因此在看到不合乎礼节要求的事情时总忍不住说上两句,但他没有被小节蒙蔽了眼睛,他很清楚管仲其人的能力,以及管仲对这个纷争时代的贡献。
所以,孔子对管仲的评价总的来说还是很好的,只不过看到他有违礼行为的时候说上两句罢了。
其实结合起管仲的一生,我们就明白,他和孔子不是同一类型的人,管仲不拘小节,不死守礼数,而且懂得为人处事之道,特别是辞官归隐的时机把握得非常好,纵观古今,兔死狗烹不在少数,官居高位后来又能全身而退的不外乎管仲加一个曾国藩,可见管仲是个极有智慧的人,看得清局势,进退皆宜,令后世无数人艳羡、敬仰!
不过最令人感动的还是,即便管仲与孔子不是同一类人,但他们爱护百姓的心却是十分一致的,实乃时人之大幸也!
作者有话要说:
懒人上线,本文写于5月7日……
感谢读者“。”与“131415”的支持~~~
第40章 原来孔子的音乐造诣也很高!
想必很多人都觉得,孔子的人生就像是开了外挂一样的厉害——在生时官至大司寇、周游列国不说,逝去后还被追封作圣人,他的思想已深入中华民族的血脉,影响每一代中华儿女!
孔子不仅仅在学术、哲学、教育各方面有极大建树,人家的音乐造诣也是高的呀,玩音乐玩得可溜了。
子语鲁大师乐,曰:“乐其可知也。始作,翕如也;从之,纯如也,皦如也,绎如也,以成。”
——《论语·八佾第三》第23则
看官别误会,这里的“鲁大师”可不是那个绿油油的系统工具哟,而是指鲁国最高阶级的乐师。大通“太”,所以其实是“鲁太师”,在《周礼》中有相关记载:“大(太)师掌六律六同,合阴阳之声。”
孔子这个本职管刑法典狱的大司寇竟然跨界,与音乐行中的首席乐师谈论起音乐了!
孔子对鲁国首席乐师说起音乐的道理:“音乐的规律和道理是有迹可循、可以了解清楚的。演奏之初,安顺和谐的样子(翕如也);继续展开下去,每个音都纯粹干净(纯如也),音节分明的样子(曒如也),连绵不断(绎如也),至最后慢慢收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