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9读书网 > 虐心耽美 > 隋唐我来了 > 第四章:过关斩将 下
:“袁公战败,回来一定会重用您的。”《三国志·袁绍传》记载田丰说:“若军有利,吾必全,今军败,吾其死矣。”意思是说如果打胜仗了,或许还能保全性命,但现在战败了,袁绍肯定会怪罪于我,这次我一定是性命不保了。现如今的征讨高句丽事件也是同一个道理,我们站在这些领导者的角度上想想,他们肯定都希望能有人站出来扛下这个责任,只不过区别在于,碰到肚量大的领导,比如杨坚,或许性命还可以保全,但如果碰到像袁绍这样小肚鸡肠的领导,那么性命就真的堪忧了。明君和昏君,最大的差别就在于此。现在独孤皇后主动站了出来,她说的那一番话无疑是在把这次东征失利的责任推到高熲身上。唐代大文豪柳宗元在《吊屈原文》中写道:“食君之禄畏不厚兮,悼得位之不昌。”食君之禄就该与君分忧,现如今高熲居庙堂之高却不做实事,隋文帝杨坚自然是越来越不信任他。

更为严重的是,汉王杨谅也在杨坚面前狠狠告了高熲一状。出征之前,杨坚担心杨谅年纪太小,不能胜任,因此让高熲随军亦有辅佐杨谅的考虑在其中。高熲已是隋朝老臣,在出征路上表现得并不那么谦虚,反而傲气凌人、自以为是(无自疑之意),这让杨谅非常不满(甚衔之)。回到长安后,杨谅哭着在独孤皇后面前说:“我差点就被高熲杀了。”杨谅此语显然是有不少添油加醋的成分,高熲纵然是功高震主,但也通晓事理,能识大体,在此出征的关键时刻不会对皇子有什么非分之想。不过母亲都是疼孩子的,尤其是疼最小的孩子,现在杨谅哭哭啼啼跑来告状,独孤皇后自然是站在他这一边了。《隋书》还记载了隋文帝杨坚的反应:“上闻之,弥不平。”与之前“上由是疏熲”相比,一个“弥”字便反映出杨坚不满情绪的加深。

第三件事,王世积谋反案。王世积是隋朝大将,而且长得特别帅,《隋书·王世积传》形容道:“容貌魁岸,腰大十围,风神爽拔,有杰人之表。”王世积祖上也是在北周为官,后来隋朝建立之后,他在平定尉迟迥叛乱及平陈战争中皆有战功,最后因功进封上柱国。

这样一个功绩卓著的将军,谋反一事是从何而起呢?这还得从他的一个亲信说起。

王世积有一个亲信,安定人,叫做皇甫孝谐。有一次,皇甫孝谐犯了罪,官吏在到处搜捕他。皇甫孝谐想去王世积那里躲避一下,但是王世积不愿意收留他。后来皇甫孝谐被抓,被发配到桂州,在总管令狐熙手下做事。令狐熙和王世积一样,并不待见皇甫孝谐,所以皇甫的生活一直过得很穷困。时间一长,皇甫孝谐觉得这样不是办法,于是便道出了一个惊天秘密,希望借此时来运转、逢凶化吉:

世积尝令道人相其贵否,道人答曰:“公当为国主。”谓其妻曰:“夫人当为皇后。”又将之凉州,其所亲谓世积曰:“河西天下精兵处,可以图大事也。”世积曰:“凉州土旷人稀,非用武之国。”

这段话一出,可谓石破天惊,如果这一幕发生在法庭上,皇甫所言就是一段谋反案的证词:王世积找人给他看相,道人说:“您有帝王之相,您夫人有王后之相。”除此之外,王世积的亲信们还在跟他商量哪里可以作为起事的地点。这个消息一传出去,很快就传到了隋文帝杨坚那里。

隋文帝一听勃然大怒,立刻下令把王世积带回长安。

我们回过头来仔细想想,王世积究竟有没有谋反?笔者认为这是一桩冤案,理由有三。

第一,史书上在写皇甫孝谐举报王世积时,用了“徼幸”一词,“徼幸”也就是现在我们所说的“侥幸”。皇甫孝谐本身就是想借这件事来为自己碰碰运气,看能不能时来运转,因此他添油加醋,乃至胡编乱造并非没有可能。

第二,皇甫孝谐是一个溜须拍马的小人,能做出诬告诽谤之事并不奇怪。他在桂州总管令狐熙那里为什么受尽冷眼?因为他和令狐熙根本就是两路人。令狐熙是个什么人?《隋书·令狐熙传》形容他:“熙性严重,有雅量,虽在私室,终日俨然。不妄通宾客,凡所交给,必一时名士。”可见,用现在的话说,令狐熙给人的感觉是“高冷男神”,所结交的都是高风亮节的名士。令狐熙既然不愿与皇甫孝谐交往,我们不妨由此大胆推测,皇甫孝谐很有可能就是一个见风使舵、溜须拍马,行事不光明磊落的小人,否则也不会做出犯罪跑路的勾当。那么,他举报王世积谋反很有可能是因为王世积不收留他,从而为了满足他的报复心理而为,从心理学和犯罪学的范畴讲,这属于有意识犯罪。

第三,王世积是个懂得明哲保身的人,他不会轻易犯下这么低级的错误。皇甫孝谐的信息来源渠道很有可能是偷听一类,那么这就证明王世积在筹划谋反一事时保密工作做得相当差,但根据《隋书》的描述,笔者认为王世积并不是这样的人。《隋书·王世积传》记载:

世积见上性忌刻,功臣多获罪,由是纵酒,不与执政言及时事。上以为有酒疾,舍之宫内,令医者疗之。世积诡称疾愈,始得就第。

王世积深知鸟尽弓藏、兔死狗烹的道理,于是经常纵酒狂饮,从不过问政事,足见他懂得明哲保身。由此,他在筹划谋反这么重要的节骨眼上露出马脚的几率实在是非常之低。

需说明的是,以上只是根据史


状态提示:第四章:过关斩将 下--第3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
http://www.520dus.com/txt/xiazai18763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