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多数的文武大臣对吴应熊的大幅削藩心里是支持的,少数大臣和藩王关系走得近的,此时生怕跟福王等惹上祸端,吴应熊询问了他们的意见,大家都表示赞同,削藩毕竟符合对民“仁义道德”。长远来看,由于各藩王都是世袭制,血缘关系和皇帝越来越远,很多藩王都跟皇帝八辈子才打得着一杆子了。
对吴应熊的表现,阿九公主在内心里,也十分赞赏,毕竟削藩有利于减轻百姓负担,他这时没有多少私心,削藩对他也是没什么好处,只是为了帮助国家做点实事。
吴应熊也知道,汉代也有削藩,当年晁错位列三公,又是帝师,向汉景帝提出削藩计划,也是为了解除朝廷赋税,以及疆土,人口,资源调度问题,但是爆发了七王之乱——汉代诸王当时如日中天。而解决了吴楚七王之乱,百姓们尝到了藩王制的苦果,藩王实力逐渐被削弱,到汉武帝时期,各藩王国骄奢淫逸,百姓的怨言也逐渐增加,所以主父偃顺势提出了推恩令,时隔不久,藩王制便不攻自破了。所以说,削藩最重要的是合适时机,而且明末就是最合适的时机。
因为明成祖朱棣已经削过一次藩,剥夺了藩王的三护卫,地方卫指挥使的人选也不再由藩王敲定,他们实际上就成了没牙的老虎,想作乱也不可能了,加上到了明末,崇祯亡国,那些皇亲国戚的表现实在让人大跌眼镜,不仅没什么作为,反而添乱,这时候强制削藩,明帝朱慈烺和多数大臣的内心也赞成,只是他们以前不敢提出来。加上福王作乱,吴应熊借机大幅削藩,各藩王只会把账算到福王头上,认为是福王连累了各位藩王的利益。
最后,吴应熊还颁布了新的律法,强令富有的藩王捐献出半数白银来养兵,明确“诸王犯法,与庶民同罪”。古代就有“王子犯法,与庶民同罪”的传统,这一条推行起来也深得人心。
就这样,吴应熊就顺势割掉了大明王朝身上最大的毒瘤,能够拿出更多的钱财来开办兵工厂,给一线的军士们发饷。
“削藩”的问题解决后,南京的文武大臣们都松了一口气,以为吴应熊不是冲着他们来的,吴应熊便接着抛出了第二个爆炸性的议题:“东林党”。